臺灣焚燒金紙文化之新舊典範分析

一、焚燒金紙文化的舊典範與新典範之介紹
- 焚燒金紙文化的舊典範-逢年過節焚燒金紙祭祀表孝道、敬鬼神
至近幾世紀,中國各朝代人民移居臺灣將宗教、廟宇文化帶入,逢年過節燃燒金紙祭祀表孝道、敬鬼神的文化也隨之引入,人們認為燃燒金紙,是為家中逝去親人、祖先祈求冥福,以盡孝意,也是表達對鬼神之敬畏與孝敬、祈求鬼神和先祖的庇佑,漸漸衍生了許多燒金紙祭祀的文化現象,近幾十年來的金紙種類,更有新臺幣、美金等紙錢等供民眾選購焚燒,焚燒得多,逝去親人、祖先可能也得到的多,或是功德迴向、祈福的效果更佳。
- 焚燒金紙文化的新典範-減少焚燒金紙或改以其他方式表孝道、敬鬼神
21世紀始,人們由逢年過節焚燒金紙的觀念,漸漸轉變為減少量焚燒金紙或以其他功德迴向代替,開始更加注意環境保護、空氣汙染等議題,加上相關法律之規範,可合法焚燒地點減少,亦有許多宮廟進行金爐封爐(如行天宮),落實減少燒金紙,更有不少為了健康考量者,選擇不燃燒金紙、改用環保金紙或檢舉他人自家焚燒金紙,亦有以「以功代金」之方式,透過做功德(如捐款、印經文),來迴向給逝去親屬,諸多基金會也開放相關捐款管道,開放民眾捐款做功德,這些做法,既依舊能表孝道、敬鬼神,更能兼顧現今重視的環保與健康。
二、焚燒金紙文化無法導致典範轉移的異例
以民國93年至95年台北縣為民眾陳情案件為例,該期間便有718例的陳情案件,陳情民眾皆對生活周遭的金紙焚燒表示反感,並對政府表達訴求,呼籲政府進行懲處,但政府主要採勸導方式進行處理,實際也並無明顯影響當地的紙錢焚燒量,當時主流民意更加認為的是,若不焚燒紙錢,是對先祖不敬、讓先祖與逝去親人在陰間無錢可花,也是不孝,且立法剝奪民眾的焚燒紙錢的自由,也有相當爭議,對那時的大眾而言,強調環保與健康的主張,並沒有強烈到能夠影響表孝道方式的轉變,捐款、印經文雖然能也能有功德迴向、能盡孝,但對當時大眾而言很可能是認為「有盡孝有什麼用,祖先錢沒收到,會降罪於我。」。
三、焚燒金紙文化導致典範轉移的異例
現今環保意識抬頭,對21世紀前表孝道、宗教信仰的信念感已較弱化,民眾在看見焚燒金紙的黑煙時,本身就會產生自己在破壞大自然的感受,加上政府、各方媒體的相關空汙噸數資訊宣傳,應是讓民眾慢慢接受減少焚燒紙錢、改以環保紙錢的一異例,這也是透過實際觀察,在內心所產生的感受,但事實上,焚燒紙錢其實在整個汙染空氣排放量中,占量甚微,以論文<金爐焚燒金紙排放廢氣對空氣品質之影響研究>中所研究統計的廢氣排放量來看,焚燒金紙所產生的廢氣只占不到1%,所以很明顯的,若因此理由而減少燒紙錢,是滿不理性的一因素。
而現今各大型、具影響力的宮廟在請示神明後進行封爐,則對大眾產生了較有力的示範效果,配合政府頒布的空氣汙染防治法第32條條文,漸漸地正影響大眾對於焚燒金紙的認知。
近年環境保護署也積極宣導相關之醫療知識,如「有焚燒金紙的場域的在減爐後PM2.5濃度是原先的三分之一,若處在焚燒金紙之場域,會增加罹癌等疾病之風險」此類異例較為理性,以實際測量之數據,陳述可能風險供大眾參考。
加上近期推動了許多關於印經文、捐款、燒環保金紙等盡孝的方式,並且具影響力的宮廟也開始販售相關物品,提供捐款處等,讓民眾更信任新的盡孝方式,也更有方便管道。
四、焚燒金紙文化新舊典範間衡量標準的改變
在焚燒金紙文化的典範轉移前,民眾對於金紙焚燒的看法更多是為了孝敬祖先、祈福和敬鬼神,若不燒紙錢,就是對先祖與鬼神不敬,更有可能招致災禍、失去祖先庇佑而家道中落,哪怕在焚燒的過程中,造成些微空氣汙染,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,焚燒的味道就算有些刺鼻且對身體會造成些負擔,也無傷大雅,只要不要太常處在該環境就可以,我們不會因為機車造成空氣汙染而淘汰機車,相對而言要減少本就汙染甚微的焚燒金紙,卻又沒有其他有力理由,沒有太大的說服力,不必要為了少少的環境、健康考量,而做可能會導致嚴重災厄的不敬之事。
在焚燒金紙文化典範轉移後,大眾會認為減少燒紙、選擇環保紙錢事很好的、很正常的一件事,並且有許多盡孝的替代方案,當然要顧及環保、健康,並且有政府的法令規範,身為公民的我們也應遵守,並且各地宮廟也表示神明同意減少焚燒金紙,何樂而不為。
五、焚燒金紙文化新典範對舊典範的扭曲
部分現代人會認為舊時逢年過節焚燒金紙,就是一種傷害自己的迷信行為,盡孝、表敬意的方式有很多種,燒紙錢是件可有可無的事,只不過是燒個心安罷了,沒必要犧牲環境與健康,我想,當時的人若聽見這句話,應當會覺得焚燒紙錢並不會造成甚麼空氣汙染,就算會,也是應該要做的,否則便可能會觸怒祖先、神靈,有其他盡孝方式也沒什麼用。
若以現代新典範的角度來看過往的焚燒金紙文化,我們會覺得很不合理,但以舊典範的觀念來看現今的新典範的焚燒金紙文化,也會覺得太過不敬重先祖、神明,眼中只有自己且自以為是地想了各種替代方案,才是應該被批評、撻伐的,也就是說,在此文化上的典範轉移,也是存在著不可共量性的。
六、焚燒金紙文化典範轉移是否是一種累積的發展
就本篇分析來看,焚燒金紙文化的典範轉移是否是一種累積的發展,筆者難以下定論,故嘗試就累積性發展與非累積性發展的角度來討論,以累積性發展的角度來說,大眾從只了解焚燒金紙可能的益處、理由,漸漸的隨著時代演進,同時了解到了空汙、醫療等面向的問題,又開展了許多盡孝、表敬意的其他方法,最後進步到減少焚燒金紙或改以其他方式表孝道、敬鬼神的新典範。
而以非累積性發展的角度來看,這個文化的歷程,更像是觀念的不同,一者讓先人和鬼神能確實收到冥幣、一者注重盡孝並濟環境與健康,或許在下一個新的典範中,我們有不一樣的發現或經驗,抑或是又轉移側重某一觀點,那麼,注重焚燒金紙的文化,很可能再次成為典範。